最新新聞

機電學院: “滋農遊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将青春印記镌刻在扶貧攻堅的道路上

發布者:jd發布時間:2020-09-02浏覽次數:2239

 

武職網訊(通訊員 王振宇)84日至810日,機電學院“滋農遊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5人,以“助力鄉村振興,傳播青年力量”為主題,分别在武漢市江夏區李沙坡村和黃岡市羅田縣鳳山鎮豐衣坳村共開展了為期7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本次活動是根據第六屆互聯網+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的比賽要求所策劃的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實踐中,團隊不懼烈日驕陽,不畏蚊蟲叮咬,以戶外直播帶貨的方式為受災農戶解憂消愁,送去溫暖;以“農村文化”為軸,組織研學團隊,通過體驗農耕活動,讓久居城鎮的青少年真切感受到最淳樸的鄉村文化和農民智慧,滋養心靈。

直播帶貨,助力農戶走出困境

“咱這的龍蝦那可是個頭大、質量好。不僅如此,純天然養殖,無任何化學試劑添加。别猶豫啦,買的就是安心,買的就是放心。”“今天隻要您在直播期間下單,就可以享受到直播活動勁爆超低價。不僅如此,全場包郵,快遞到家噢!”“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款水果那可不一般,入口細膩甘甜、爆汁無渣,滿嘴清甜,還能吃出果凍的Q彈感呢!”一陣陣帶着青春氣息的吆喝聲在雲端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84日,機電學院“滋農遊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5人來到坐落于武漢市江夏區李沙坡村的生态農莊種植基地,依托淘寶平台,化身網絡主播,通過“線上直播帶貨”的方式助力農民擺脫滞銷困境,實現經濟增收,用接地氣、趕時髦的新風尚為脫貧攻堅貢獻青春力量。

在前期的走訪調研過程中,團隊了解到,李沙坡村地處平原地段,土壤肥沃和水分充足的得天獨厚自然優勢讓當地的村民依靠養殖和銷售龍蝦以及果凍橙等土特産,逐漸過上了奔小康的幸福日子。但由于受到疫情和汛情影響,龍蝦和其他經濟作物的銷售情況非常慘淡,導緻當地農戶舉步維艱,如臨深淵。針對當地所陷入的困境,團隊成員積極與種植戶溝通探索解決之道,商定幫扶計劃,決心依靠電商直播的方式幫助農戶拓寬銷售渠道,實現經濟增收,攻克時艱。

 

據了解,團隊在直播設計上别出心裁,推陳出新。他們不僅在室内直播,還将鏡頭帶入田間地頭,通過自采自摘和現做現嘗的方式,将最直觀、最真實、原生态的産品清晰地呈現在觀衆面前,為增加觀衆的體驗感和滿意度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在直播過程中,團隊還有幸邀請到了當地的農場主張姿女士現身直播間,親自為觀衆普及了種植農産品和養殖龍蝦的技巧和經驗。

據悉,在近三小時的直播帶貨過程中,房間累計點贊量突破12000+,總收到在線訂單共20餘筆,為當地農戶增收近千元。“看到這一筆筆的訂單,又想到自己能為受災農民做點貢獻,助力當地經濟複蘇,就算再被蚊子多咬幾口我也心甘情願。”兩條胳膊已被咬得紅點斑斑的洪自然面對鏡頭時已然陶醉在滿滿的獲得感中。

品味農耕,滋養童心伴成長

拾起農耕記憶,涵養質樸文明。86日至88日,團隊依托隊長洪自然在校創業公司—湖北滋農遊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線招募了11名年齡在7歲至11歲的青少年,組成了一支線下鄉村研學團隊,在父母的陪同下,于9日至10日奔赴黃岡市羅田縣鳳山鎮豐衣坳村開展了為期2天的農耕體驗活動。

本次研學活動旨将久居在城鎮的青少年帶入農村,去體驗農村文明那跳動的脈搏,感受農村文化那最質樸的氣息,通過城鄉文化的互惠性、互補性以及共赢性等特點,着力推動城鄉文化結合,助力鄉村振興和美麗新農村建設。

9日上午10點,隊員們帶着研學團隊來到位于豐衣坳村最著名的闆栗種植基地開啟了研學之旅的第一站。闆栗可謂是羅田縣最著名的一大特産,也是被譽為中國國家地理标志性産品。由于受自然環境照顧,森林茂密蔥茏,土壤肥沃蓬松,為闆栗提供了優越的天然種植基礎。羅田的闆栗,因其果大、色鮮、質好,價廉著稱,并且可溶糖含量與各類氨基酸總量均高于國家标準要求,被當地村民譽為脫貧緻富的重要“法寶”。

“想要種好闆栗,那可不是簡單的事情。首先就要有足夠的光照和充足的水分;其次一年四季都需要追肥除蟲,并且要及時裁剪枯萎枝幹,便于來年提高闆栗的産量。”在當地村民們的詳細講述中,孩子們對闆栗的種植技術和方法有了進一步了解。“這可比在教室裡死闆地學知識有趣多了。”其中一位小朋友說道。


為了讓孩子們切實體驗農耕文化,在村支書張漢民的帶領下,孩子們跟父母一起拿起了長竿,開始了打闆栗活動。“大家可千萬别打傷枝葉,不然明年就再也生長不出來啦”“這打栗子必須先從樹冠外圍慢慢向内敲打,這樣既可以震落栗子,也能極大避免打傷樹枝和葉片,便于來年新栗子的生長。”村支書張漢民邊以身示範,邊教導小朋友們正确的打栗子方法。

在近一小時的活動中,少年們增強了對農村文化的認同感,同樣也讓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精神融入到了他們的血脈之中。當天下午,研學團隊還走訪了當地著名的葡萄種植基地,在葡萄架下,研學團隊對葡萄的種植、銷售以及品種的優良有了清晰的認識。

在為期兩天的實踐中,團隊或邀請到當地的手工藝人,為孩子們普及傳統手工藝知識,或帶領孩子們深入田間,通過實踐栽種,涵養農耕文化。“孩子在返璞歸真的實踐中既感受到了農民伯伯的艱辛與不易,同樣也培養了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活動很有意義,也很有效果。”一位媽媽語重心長的談到。

通過本次研學之旅,孩子們既在汲取農耕文化的養分中提升了創新創造和實踐動手能力,同樣也為鄉村帶去了生機,為村民帶去了活力,更為推動鄉村振興和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凝聚了青春力量。

“本次研學活動就是我在校期間所創業的公司中的其中一部分文化。我們的初心就是将久居城鎮孩子帶入農村,緻力于通過農耕種植、鄉土手藝、鄉野探索、生态養殖、鄉村生活等五大課程體系,讓孩子們更加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在課程導向中體驗鄉村文化,進而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同時通過引流的方式為鄉村帶去活力,助力鄉村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洪自然說道。

 供稿:王振宇;審核: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