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職網訊(通訊員 王振宇)7月28日至8月1日,機電學院“尋荊楚文化,助脫貧攻堅”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開展。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是在團省委和校團委關于開展2020年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活動精神的指引之下開展的“線上組隊+線下實踐”模式的實踐曆練活動。學院團隊一行10人,在遵循屬地疫情防控前提下,采取就近就便原則,紮根在荊楚大地上,開展了為期5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隊通過前期緊鑼密鼓的策劃,緊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主旋律,以雲端招募的方式組建了居住在湖北省且不同村鎮的10人實踐團隊,并将互聯網+元素融入實踐過程,切實強化實踐育人成效,為大學生社會實踐路徑開辟了新路徑。
他們或走訪調研貧困戶,了解國家扶貧政策的建設成果;或深入挖掘當地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或接受儀式感召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等。他們用實際行動印證初心使命,用青春步伐丈量責任擔當,在荊楚大地上譜寫下了一曲曲悅耳的動人華章。
挖掘荊楚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是站穩腳跟的根基。如何讓傳統文化與時代接軌,深入人心,隊員們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劉勇在陳華友家中調研傳統文化“沮水巫音”
7月28日至29日,隊員紛紛依托各自家鄉開啟了屬地實踐之旅。家在襄陽市保康縣寺坪鎮李家灣村的劉勇同學28日一早便來到當地赫赫有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沮水巫音”的傳承者、老藝術家陳華友家中,向他請教關于“沮水巫音”的淵源曆史和傳承發展等情況。
陳華友現場演奏“沮水巫音”唢呐樂段
據陳華友介紹,沮水巫音是當地獨樹一幟且曆史悠久的傳統音樂,因發源地靠近沮水而得名,相傳是當年楚國的宮廷音樂,傳承至今已經有3000多年曆史了,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随着時代發展,此曲調廣泛應用在各婚喪嫁娶等場合。
陳華友現場演奏“沮水巫音”唢呐樂段
陳老師一邊耐心地講解着那段令人向往的唯美曆史,一邊還拿出了他的“傳家寶”唢呐,興緻勃勃地為劉勇現場演奏了一段。據陳老師說,這把唢呐是祖傳下來的,到他手已有五代曆史了。高亢嘹亮的音色、悠揚婉轉的曲調将劉勇再次引入了那3000年前的古韻楚風時代。
劉勇正在用筆紙記錄家鄉變化
劉勇若有所思,他說:“文化是文明的根、民族的魂,是融入到我們骨髓裡的東西。我們不能忘本。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大力弘揚和推廣這些傳統文化,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在文化熏陶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臨走之際,劉勇還特意錄制了一段陳老師吹奏視頻,并依托互聯網技術,将視頻發布在抖音APP上。他表示,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為“沮水巫音”的推廣和普及貢獻力量,為家鄉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添磚加瓦。
肖夢韓為“孔明菜”精心制作的電子宣傳海報
肖夢韓走訪調研“孔明菜”
肖夢韓為“孔明菜”錄制的抖音宣傳視頻在深入了解家鄉文化的征途中,還有來自襄陽市襄州區雙溝鎮肖坡村的肖夢韓。襄陽大頭菜在她的家鄉可是人盡皆知,遠近聞名,也是中國四大名腌菜之一,素有“諸葛菜”、“孔明菜”美譽。在她走訪調研過程中,可謂收獲滿滿。一方面,她對名菜的曆史典籍、工藝做法和時代價值有了清晰的認識,另一方面,她還積極為名菜代言,錄制了抖音短視頻、制作了電子宣傳海報,并向當地的商家建言獻策,拓寬銷售路徑,為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特色文化走出去建言獻策。
鄒家輝在村民家中走訪調研
物質文化遺産“赤壁腳盆鼓”是鄒家輝此次調研走訪的目标。29日,家住赤壁市陸水湖東流港村的他來到鄒賢桂老奶奶的住所,向她詢問關于“赤壁腳盆鼓”的曆史文化。據鄒奶奶描述,這種打擊樂器的發明來源于赤壁古戰場,是鼓舞士氣、提振軍心的一劑良方。後來逐漸适用于禮儀習俗、文娛活動等場合。在談到傳承問題上,老奶奶眉頭緊蹙,憂心忡忡,從她嘴中得知,如今随着老一輩藝術家逐漸年邁,新生代青年不斷外出務工,再加之傳統文化對青年人的吸引力今不如昔,逐漸造成了傳統文化在傳承上的斷檔和缺失。如何弘揚地方特色文化,如何将傳統文化與時代步伐融合創新,打造新增長點、創造大舞台是當地政府和藝術家們正在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鄒家輝在走訪調研“赤壁腳盆鼓”
鄒家輝也積極地為老奶奶想辦法,提建議,并身體力行地為“赤壁腳盆鼓”錄制了短視頻,曬到了網上,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為家鄉文化代言。
尋訪紅色聖地,傳承革命薪火
重溫革命浩瀚曆史,走訪家鄉紅色聖地。7月30日,隊員們在追尋革命印記中,接受儀式感召教育,傳承紅色基因,高擎愛國火炬,厚植家國情懷。
王江龍在聆聽王序海爺爺講述碑文背後的故事
上午10時左右,王江龍來到坐落于松滋市陳店鎮的馬槽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緬懷烈士,為墓碑清掃、為英烈獻花。在追思過程中,偶遇居住在附近的王序海老爺爺。從王老爺那得知,該碑是為了紀念在1931年,組織饑民進行年關鬥争,配合蘇區反“圍剿”,為紅二軍組織補充兵員“擴充”運動中壯烈犧牲的松滋縣委書記陳雅仁,以及因參加鬥争被害的二十餘人所立的墓碑。在提及那段慘絕人寰的曆史時,老爺爺言語表情中流露出些許怨恨和憤慨,他希望新時代的青年人一定要常懷居安思危之心,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曆史教訓,珍惜青春時光,為己賦能,将來用自己所學為實現中國夢不斷續添薪火。
陳首良在金家洞前為烈士默哀
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精神洗禮的還有來自恩施州鹹豐縣活龍坪鄉水壩村的隊員陳首良,下午3時,他徒步走到有着傳統紅色革命教育地基和紅色文化旅遊景點之稱的活龍坪鄉金家洞烈士陵園前,重溫先輩光榮遺迹,接受紅色文化熏陶,涵養新時代愛國情懷。他表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革命先輩用身軀為我們披荊斬棘,用血淚開辟了成功道路。作為後浪,我們也必須繼承和發揚紅色精神,牢記初心使命,在校練就過硬技術本領,用愚公移山的韌勁、腳踏實地的幹勁和策馬揚鞭的沖勁去走好屬于我們這個新時代的長征路。”
走訪調研貧困戶,助力決勝脫貧攻堅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知國家扶貧政策,曉家鄉華麗蛻變,有助于大學生切實掌握和了解國情、民情,感受國家的發展成就,并自覺将小我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大我中,用青春書寫無愧于時代的奮鬥華章。
陳首良走訪貧困戶,與他們親切交談
8月1日,隊員們深入街頭巷尾,走訪村民農宅,發放調查問卷并與村民交心談心。家住恩施州鹹豐縣活龍坪鄉水壩村的陳首良在一天的實地走訪過程中,共發放并回收了30多份調查問卷。從問卷分析來看,當地村民對現有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是非常滿意的。剛脫貧不久的村民任世衛給陳首良留下了深刻印象。任大爺告訴陳首良說:“自從國家精準扶貧落地以來,村裡的面貌真是日新月異。坑窪的泥巴路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水泥路,村民再也不用擔心出行問題了。另外,在政府投資扶持下,現在寬帶等信息化技術也開進了農村,給村裡帶來了福祉。”他還跟陳首良透露到,去年在政府的幫扶下,自己搬進了新家,住進了“豪宅”,生活條件越來越小康。任世衛大爺邊說邊樂呵着,幸福二字猶如印刻在了臉上。
向東在走訪調研貧困戶
家住恩施州利川市建南鎮黎明村的隊員向東在一天的走訪後,嘴角也挂着一抹微笑,他透露道,現在村民除了生活條件上的改善和設施配套齊全外,政府還經常請來企業專家、行業能手為當地村民普及現代化機械耕作的操作技巧和耕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和農作效率。骨子裡的扶貧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最佳捷徑。
在走訪貧困戶,調研家鄉變化征程中,團隊成員向東、陳奕帆、姚桂宇、熊奕等人也進一步掌握了農村的低保政策、醫療保障、義務教育等情況,親眼見證了國家扶貧攻堅的成果,深刻感受到了人民幸福指數不斷增強,更加堅定了黨中央對全面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
王江龍與村民親切交談,發放調查問卷
王江龍幫扶村民參與農耕
除了走訪調研外,王江龍、陳首良、姚桂宇等人還深入田間農地,身體力行地幫助村民幹農活、做農務。一方面,通過學習傳統農耕技巧,感受勞動人民最淳樸、最勤勞的智慧和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幫扶當地村民的生産生活,為助力疫後重振貢獻了武職力量和智慧。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裡路。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谛。”在為期5天的社會實踐中,團隊一行不懼酷暑,不怕日曬,堅持在實踐鍛煉中磨砺意志品質,在社會熔爐中接受思想洗禮,在奉獻擔當中練就過硬本領,用實際行動彰顯了新時代青春學子未來大有可為的蓬勃朝氣和遠大抱負。
供稿:王振宇;審核: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