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王振宇)9月6日至8日,一年一度的迎新工作如期而至,變的是每年到校的不同的新同學,不變的是全體在校師生用心迎接新同學的到來,用心換新所帶來的新活力。我院與往年不一樣的是, 2018級大一新生入駐光谷東校區,開展為期一年的學習和生活。據悉,今年我院2018級新生共936名,入駐光谷東校區人數達到了835人,是光谷東校區學生人數最多的學院。為了确保迎新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我院黨委副書記夏循海、黨委副書記鐘君以及學生科輔導員老師多次開展迎新工作籌劃和預案會議。針對報到注冊、宿舍劃分、行李搬運等都做了精細化部署和安排,每項工作掰開研究,深入探讨,總結經驗,最終形成了以分組責任制,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的全方位、全覆蓋的迎新工作方案。
志願者攜手共進
9月6号早上7點,我院迎新師生早早來到了現場,橫幅、展牌、宣傳欄等等一應俱全,等候着迎接新同學的到來。“請問你是到機電學院報到的同學嗎?我來幫你拿行李,你隻需要按照指示牌一條線程序走完就行了。”志願者孫佩佩在籃球場門口引導着第一位前來報到的機電學子。“你好,我是自動化3班的,我叫張耀!”第一個報到者如期而至,“真是太好了,我終于能進入到我夢寐以求的學校學習了,報到前一天激動得我感覺一晚上都沒睡着。”汽營1班王江龍同學樂道。
“老師,我明天一早就會趕過來,我要把迎新工作做到善始善終。您千萬别趕我走,讓我站好最後一班崗。” 律越同學臨上車前含着淚水,忍着悲痛焦急地對輔導員老師說道。9月7日下午在光谷東校區的這一幕,讓迎新現場的師生無不動容。正在迎新現場忙碌的我院學生志願者律越同學得知爺爺去世的噩耗,淚水頓時奪眶而出。在學院領導和老師們再三勸阻下,依依不舍地搭乘校車離開了迎新現場,8日早上,律越同學那熟悉的身影又一次出現在迎新現場。“我們學院今年8人負責光谷東校區。學生人數多,任務重,不能因為我影響學院的整體工作。”
“不用謝,我不是學長,我是18級新生。”聽到新同學的感謝,來自松滋市陳店鎮汽營18301的王江龍同學,腼腆地笑着。在迎新現場忙碌的一支18級新生自願組成的志願隊伍,成為一道靓麗的風景線。他們或從班車上導引新生到迎新點,或幫忙搬行李,或引導新生進宿舍,一個個認真熟練的勁頭,絲毫看不出是才報到的新生。
迎新志願者
熱烈的迎新現場
新鮮事無獨有偶
“你聽說過哈尼族嗎?”“啊!還有這個族!”今年我院迎來了一位稀有的主人—來自雲南紅河州紅河縣浪堤鄉俄期村,性格開朗、活潑可愛的小萌新白正六同學。哈尼族族類人口隻有120萬,并集中在我國雲南省境内。 “因為是正月初六生的,所以爸媽給我起名叫白正六。”白正六同學還向老師同學們介紹了家鄉的風俗節日:“五月年”、“十月年”。在談到為什麼來武職的時候,小夥子激動地說:“在我家鄉的那塊土地上,機械制造業并不發達,我想到大城市來用知識武裝頭腦,用實踐練就本領。不久的将來我要用我所學,為生我育我的家鄉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豪哥傑弟”組合成為了我院這次迎新工作的又一道風景線。這一對來自松滋市八寶鎮林湖村的雙胞胎兄弟不約而同地選擇我院。說起高考,弟弟對哥哥滿眼的感激。當初弟弟成績一直不太理想,趨于邊緣化,加上家庭負擔重,父母都打算讓其放棄求學,在家務農打工。但是在哥哥的鼓勵和悉心輔導下,加上自己不斷努力,兩人雙雙考取了向往的大學。報道完的當天下午,傑弟在球場意外扭傷了腳踝,無法聯系到宿舍哥哥的情況下,恰巧碰到了今天上午報到有過一面之緣的楊宇舟同學。楊宇舟立即攙扶傑弟去了校醫務室。“謝謝你,兄弟,今天多虧了有你及時幫助。不然我弟弟的腳踝可能會落下病根。”
雙胞胎兄弟
你我他堅實後盾
8日晚上10點半,剛從學生宿舍查寝歸來的輔導員老師接到醫務室電話: “請問是機電學院輔導員嗎?您班上有孩子在宿舍被蟲子咬傷了,并且已經滲入進皮膚表層了。”放下電話我院3名輔導員就奔向了校醫務室。“孩子,别緊張,這沒啥事兒,放松一點,剛才已經跟醫生了解過了,就是個膽兒比較肥的蚊子而已。”如坐針氈的學生頓時被薛勇老師“調皮式”的安慰放松下來,“蟲子已經被擠出來了,沒啥事情,回去用點碘酒擦拭一下傷口即可。” 薛勇老師陪同來的室友張傲文再三強調:“如果半夜有任何的不适,立即給我打電話。”第二天一大早,薛勇老師就去了解學生恢複情況,反複叮囑注意寝室衛生。
正所謂“家不安,何以安天下”,寝室是每一個學生的聚焦點,許多同學都是第一次擁有自己獨立的“家”。7号-9号晚上9點,我院黨委副書記夏循海、鐘君帶着老師們深入寝室,逐層檢查新生入住情況,逐一問及同學們的适應情況。這一絲絲關懷和溫暖直入同學們的心窩裡。夏循海還特意叮囑輔導員老師們要密切關注新生動态,關心好、愛護好這些遠離父母的孩子們,給家長和同學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夏書記帶隊查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