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學院“我愛湖北·我留武漢”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系列報道之二
本網訊(通訊員 王振宇)經過4天的精心籌備,7月4日,我院暑假社會實踐團隊“我愛湖北·我留武漢”開啟了新的旅程,探尋人文景觀,欣賞城市魅力,瞻仰紅色聖地,感悟革命情懷。
探尋人文景觀,欣賞城市魅力
暑假社會實踐的第一站湖北省博物館。團隊成員逐一觀賞了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翹楚之作——越王勾踐劍、地質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珍貴藏品。在楚文化展區,大家領略到了楚國獨步一時的青銅鑄造工藝、巧奪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藝,有幸見到了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鐘,聆聽到了精美絕倫的編鐘音樂演奏,同學們被我國古代人民在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和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所深深折服。
博物館工作人員現場為學子講解藏品曆史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隊員們齊聚活動第二站—武漢長江大橋。這是一座新中國成立後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被稱為“萬裡長江第一橋”。古往今來,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成為連接我國南北的大動脈,對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凝聚着我國橋梁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
團隊成員在受長江大橋合影
隊員周傑感概地說到:“今年1月這項巧奪天工的偉大工程入選了中國第一批工業遺産保護名錄。在建設之初,困難重重,舉步維艱,但老一輩能工巧将克服重重困難,終使這條“巨龍”卧在二山之間。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既要繼承革命前輩的優良傳統,又要敢于在實踐中敢于創新。”
隊員汪晨說談到:“武漢之偉,源于曆史;武漢之美,源于當下;武漢之闊,源于未來。這樣的城市你不得不感概它的誘惑力和吸引力。”
瞻仰紅色聖地 感悟革命情懷
踏尋紅色蹤迹,重溫革命精神。緬懷着對革命先輩的崇高敬意,傳承大武漢的紅色基因,7月4日下午,“我愛湖北·我留武漢”團隊瞻仰了中共五大會議遺址和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深切感受革命先輩們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曆程。
在中共五大會議舊址,隊員們觀看“高潮與危機”、“貢獻與局限”、“應變與轉折”三大展區,栩栩如生的圖片,惟妙惟肖的蠟像,力透紙背的文字,讓我們仿佛親眼見證了在大革命時期那個腥風血雨的年代,革命先輩為共産主義事業奉獻終身的革命意志和堅強鬥志;仿佛親眼見證了五大會議上中國共産黨人審時度勢,正确判斷當初的革命局勢,如何挽救革命的畫面。在參觀《中國共産黨反腐倡廉曆程展》中,大家了解到中國共産黨始終将反腐倡廉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制定不同的反腐舉措。
此外,整個展覽廳還充分利用激光、電子書、多點觸摸屏、汽幕牆、空中成像等高科技手段,将一些珍貴的曆史文獻、文物和真實的照片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讓大家記憶猶新。
參觀中共五大會議舊址
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團隊成員們參觀了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展覽館,辛亥革命起義史迹陳列館。館内許多珍貴照片和文物鮮活再現了1911年辛亥革命起義情景,展現了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幟下集結起來的湖北革命黨人,蓄勢既久,為天下先,勇敢地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的曆程。講解員生動的講述仿佛将大家帶到了那個炮火紛飛的歲月,仿佛親眼目睹了革命先輩們不畏炮火、前仆後繼地将革命旗幟插上陣地的雄壯身影。
“在曆史的長河之中,那些紅色經典的文化永遠是引領城市發展和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武漢這塊孕育着紅色基因的瑰寶之地,深深地吸引了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黃岡人。”周傑同學動情地說。
江學雨隊長中感慨到:“這次暑期的社會實踐,讓我們在追溯偉人的豐功偉績時不禁感到眼前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它是無數革命先輩流血流汗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當今的幸福生活,用知識武裝自己,争作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當代青年。”